張介賓(1563-1640),明末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,字會卿,號景岳。因為他善用熟地,又被稱為“張熟地”。張介賓是杰出的醫(yī)學家,也是中醫(yī)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,其學術(shù)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。關(guān)于張介賓,流傳有兩則其德藝雙馨的故事。
急智解危
山陰柯橋王姓人家有個兒子,剛滿一歲。一日,母親隨手拿一枚釘鞋的圓鐵釘給兒子玩。小孩不知,誤塞入口中,吞到喉間出不來。其母見狀大驚,忙倒提小孩兩足,欲倒出鐵釘,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噴血,情況十分危急。孩子的父母連呼救命。恰好張介賓路過這里,他見狀急命其母將小兒抱正,小兒“哇”的一聲哭開了。張介賓斷定鐵釘已入腸胃,小兒父母早嚇得六神無主,連聲哀求張介賓。
張介賓記起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上有“鐵畏樸硝”的記載,命人取來活磁石一錢、樸硝二錢,研為細末,然后用熟豬油和蜂蜜調(diào)好,讓小兒服下。不久,小兒便解出那枚鐵釘。小兒父母感激不已,同時請教其中的奧秘。
張介賓解釋說,使用的芒硝、磁石、豬油、蜂蜜四藥,互有聯(lián)系,缺一不可。芒硝若沒有吸鐵的磁石就不能附在鐵釘上;磁石若沒有瀉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鐵釘;豬油與蜂蜜潤滑腸道,使鐵釘易于排出,蜂蜜還是小兒喜歡吃的調(diào)味劑。以上四藥同功合力,裹護鐵釘從腸道中排出來。小兒父母聽完這番話,若有所悟地說:“難怪中醫(yī)用藥講究配伍,原來各味藥在方劑中各自起著重要作用!”
勸善救人
一天中午,張介賓正在自己開辦的藥鋪后室休息,忽然聽到門前傳來吵鬧聲,便急忙走到店堂里觀看。只見一個買藥的客人正在與伙計爭吵??腿说溃?ldquo;我掏錢買藥,你為什么不給?”伙計說:“砒霜是劇毒之藥,老掌柜一再交代只有他親筆開方,方才發(fā)藥。”
張介賓見客人仍然怒氣不息,忙把客人請進內(nèi)室,親自泡茶遞給客人。等客人氣消了些,張介賓就慢聲細語地問客人:“不知客官買砒霜有何用途?”客人遲疑了一下,說:“我家老鼠成災,要買砒霜毒老鼠。”張介賓看出客人沒有說實話,就嚴肅地說:“恐怕不是毒老鼠,是毒人的吧!”
客人一聽慌了手腳,給張介賓說了實話。原來這客人懷疑自己的妻子與好友私通,怒火中燒,要買砒霜毒死二人,以雪此奇恥大辱。說罷掏出10兩銀子,懇求張介賓相助與他,事成以后另有厚報。
張介賓聽罷,深感事關(guān)重大,即便自己不賣給他,將他趕走,他也會到別處購得砒霜,最后終成命案。于是張介賓板著臉孔對這客人說:“你這人做事實在荒唐,怎么能僅憑懷疑就想害人性命?即使真有此事,確有實據(jù),你也應該告官休妻,懲治奸人,怎么可以私自草菅人命?醫(yī)生的職責是治病救人,絕不會幫人殺人行兇。我勸你快快放棄邪念,我也不再告官。如果你執(zhí)意要買,或到別處藥鋪去買,用以殺人,我就要去衙門告官。”
客人一聽這番話,一下子慌了神,瞠目結(jié)舌,低下腦袋連聲說:“請先生不要告官,我不買了,也絕不到別處去買。”邊說邊往后退,溜出門去了。
幾天后,張介賓藥鋪門前響起了一陣鞭炮聲,只見幾天前來買砒霜的那個客人領(lǐng)著一班鼓手,抬著一塊大匾到藥鋪門前,大匾上寫著“勸善救人”四個大字。原來這客人回家之后,經(jīng)詳細了解,竟是一場誤會。要不是張介賓勸善拒賣毒藥,那位客人險些誤傷了妻子和好朋友,自己還得賠上一條命,為此特意上門致謝。